close
就某種角度而言,台灣的教育環境實在太過安逸了
圖片來源:http://disp.cc/b/Joke#!115-4JSR
以下要講的東西跟這張圖沒什麼關係
不過如果可以扯回這張圖,我會盡量
最近的新聞,比較令人關注的就是清大學生在議會中與教育部長對嗆的新聞
昨天這位學生向各位道歉,我覺得已經夠了,該把重點拉回訴求中
比較難過的是新聞以外的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心態
有些人完全搞不清楚學生的訴求
到了這篇新聞出來之後才開始注意這件事
各位可曾知道,反媒體壟斷這個社會議題早已存在好久
今天如果清大學生不登高一呼,有人會注意嗎?
更可憐的是,因為媒體的炒作,焦點早已被模糊
各位的關心也只淪落到清大的學生態度到底「對不對」
關心完了,然後呢?
對於反媒體壟斷的行動,這點關心能幫忙多少?
中時依然壟斷,蔡衍明依然併購,NCC依然不管,學生聲音依然被掩沒
我常常覺得學生對於公共事務的關心程度實在太少
就算願意關心,態度也不對
其實不用講到社會議題,光是校園議題就很值得觀察
大學學生會淪為學校打手
同額競選的問題時常有,彰師大的同額競選甚至還有選票正當性問題
學生議會近乎停擺,就算校務會議大開門,學生參與人數也寥寥可數
校園公共議題無法持續發聲,議題的熱度一過常常石沉大海
終於受不了了,有學生出來反抗,但卻孤掌難鳴,最後也只能選擇禁聲
用這種態度去面對社會的公共事務,這樣夠嗎?
拿軍公教問題當例子
我在臉書上看到有人轉貼一篇非常扯的文章
這篇文章亂用經濟學名詞,把不懂的人唬得一愣一愣的
可悲的是這篇文章被人看見了,而且還深信不疑
沒有參與公共事務的素養,因為這素養從來沒被培養
這,就是現在的大學生
學生參與公共事務,要「內外兼具」
有參與的行動,也要有參與的相關知識
這樣參與公共事務才有意義
綜合以上,我覺得現在學生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是:
1.對於公共事務不夠熱心,以至於對自己相關的議題無法充分了解,錯失了自己的權益
2.錯用自己的熱誠,對於資訊沒有充分了解,以至於對公共事務的判讀錯誤
3.熱誠無法持續,話題熱度一過就再也不關心
4.時常淪為空談,發表言論卻沒有付出積極的行動支持
這是我目前觀察到的
最後再來跟各位分享一個想法
九月一號我去參加反媒體壟斷的遊行
當時參與的人數,據工作人員估計有約九千人
可是,全台灣的大學生有多少個?
當然,我不強求全台灣的大學生一定要參與
但是在看過臉書上眾人的反應,再看看實際到現場的人數
也難怪PTT會有這麼一句話:「萬人響應,一人到場」
這就是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態度阿...
對於反媒體壟斷還不了解的,網路上懶人包很多
這個是我目前看到最新的一篇,各位可以參考看看
順便問問自己,對於與自身相關的公共事務,你到底了解多少?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